博客年龄:15年0个月
访问:?
文章:467篇

个人描述

假作真时真亦假, 无为有处有还无。——日志及相册均为原创,请勿下载。

民以食为天

分类:家人亲情
2014-07-24 15:11 阅读(?)评论(0)
  

        民以食为天 

     

儿子小时候就多次问过我,老妈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呀?我说,当然是吃饱饭啦!所以有时儿子幽我一默时就会说,我妈最没什么远大理想,她只希望能吃饱饭就行。其实,这真的是我的心里话。如我这般年纪,小时候经历过吃不饱、并留下深刻记忆的,恐怕还大有人在。

说起这些事情并不奇怪,就连马斯洛这样伟大的心理学家,在提出实现人生价值的五个层次时,也是把最起码的生存作为实现其他更高价值的基础,何况我等凡夫俗子?尤其当年曾经为了能吃饱饭而忧心忡忡,自然不能忘记“民以食为天”的根本啦!

还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末、六十年代初,国家遭遇“自然灾害”的时期,物资极度匮乏,粮食、肉类、豆腐等许多食品都得凭票供应。虽然那时年纪尚小,但面对家庭经济之窘况,也生出切身体会——把吃饱饭当做人生中天大的事情。现如今,挺过那些艰难岁月,看到国家富强、经济发展,广大老百姓不仅能吃饱饭,还能高质量地吃好吃精细。

这一切身体会一直影响到现在。比如有时到饭馆吃饭,桌上若有食物剩余,即使不是我买单,也一定会主动打包或帮着打好包,并不在乎他人会否觉得我“吝啬”,心里只是觉得那些食物被倒掉可惜。那时的潜意识里倒不是因为境界有多高,而是年少时经历过吃不饱而积累下来的习惯,打心里不愿意看到食物被浪费。

现在基本不存在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”。若在过去,仅凭少量而简单的食材,想要做出什么花样来,还真是为难在厨房做饭的人呢!所以电视上连续播出的《舌尖上的中国》节目,让我们有机会在欣赏全国各地美丽风景的同时,还能了解具有民族特色的美食。

记得我们姐弟小的时候,常随奶奶住在县郊的二叔家,早饭多半会吃青菜芋仔粥,尤其新粮还没有收下来时。芋仔比较难得又好管饱,但是我们吃的粥里则多有青菜而罕见芋仔,除非当天要到地里做体力劳动,碗里才好盛到比较稠的粥和多几块芋仔,否则,是“担当不起”那饭食的。

而我沙洲坝的外婆家呢,较奶奶家的生活条件又更加逊之。主食基本以番薯当饭,或者将大量晒好的番薯干粒掺在少量的米饭里蒸着吃,俗称“番薯米”。妹妹小时候在外婆家住过较长一段时间,虽然外婆家的亲戚们都宠着她,但也并不因为宠着她就能吃到白米饭,一样得天天吃红薯。大概那时妹妹的确番薯吃得太多而被“伤”到,及至后来过去好多年,番薯仍是她最不愿吃的食物之一。

家里五姐弟,我序老大。虽然左右间隔均不过1岁,但父母却要求我要在行动上给弟弟妹妹们作出表率。所谓“表率”,除了在学习功课上不落后、主动帮大人做家务外,在吃穿上也要求不去争抢。那时,从乡下进城来家的亲戚朋友比较多,米饭经常不够吃,而我们又恰在长身体的时候,恨不能把锅里的饭都狼吞虎咽到自己肚子。于是,我每次就先“表率”地放下碗筷,即使还没吃饱也硬坚持着不再去添饭。而弟弟妹妹那时小,谁也不会因为我不吃就跟着放碗筷,照样夹半块豆腐乳就很快扒完一碗饭。

时过境迁,当时的这些小轶事后来被母亲聊了出来。庆幸现在生活条件大大改善,吃饭不再成为问题。所以即使忆起旧时那些酸涩的往事,也能用比较轻松的心情和略带调侃的语言去描述它了。但是,增广贤文说得好,“常将有日思无日,莫把无时作有时”。所以我始终在心里认为,吃饭于我们这些普通饮食人家而言,永远都是天大的事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写于 2014-6-6 )

 

 

 

  最后修改于 2014-07-25 10:50    阅读(?)评论(0)
上一篇: 小姑父 下一篇:过年回家路
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:http://blog.sohu.com/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